圖左方為1985年調景嶺地圖,右方為現代。
調景嶺(英語:Tiu Keng Leng , 又稱:Rennie's Mill)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,原是寮屋區域,經1990年代填海及爆破平整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。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,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。
圖左方我們可以見到調景嶺的英文是 Rennie's Mill而不是Tiu Keng Leng。1905年一個名叫倫尼(Alfred Herbert Rennie)的加拿大籍洋人退休公務員在該處附近興建麵粉廠,不過麵粉廠於1908年4月倒閉,倫尼並於4月14日自盡。有傳聞指他在麵粉廠上吊自盡而死,因此產生「吊頸嶺」這個戲稱。倫尼死後下葬在跑馬地香港墳場,墳墓上方為十字架,下方以石塊砌成梯形的基座,墓碑上刻有「ALFRED HERBERT RENNIE 1857-1908」,墓地上的花邊刻有「IN LOVING MEMORY」。倫尼死後麵粉廠即被拆卸,廠址只剩下一大片平地和一個廢棄的碼頭。
到了1950年代難民遷至該處後,香港政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取「吊頸嶺」的諧音,改稱為「調景嶺」,有「調整景況」之意。 另一方面該地英文名稱因這間麵粉廠而稱為「Rennie's Mill」(倫尼氏磨坊),直至香港主權移交後,才將英語名稱改用粵語音譯(Tiu Keng Leng),但由於歷史原因,仍有部分人稱該處為 Rennie's Mill。
自1967-73年間,該地村民又在嶺內山腰位置用白油等刻上「蔣總統萬歲」字句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,因該區居住着大量國共內戰後,到港的中華民國國軍成員。昔日的調景嶺社區,曾經是寮屋的營地,是香港一片獨特的土地,平日該區從碼頭到民居以至學校長年都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,旗海飄揚的密度比台灣社區看得到的還要多,當時的調景嶺亦有小台灣之稱。每逢中華民國的節慶日如雙十節或青年節等節日,調景嶺更會張燈結綵,搭建牌樓及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及升旗禮。一片片的旗海,在依山面海的調景嶺隨風飄揚,出入維多利亞港的船隻都會看到調景嶺上在風中飄揚的旗海;1996年清拆之後,社區面貌完全改變,調景嶺見證著香港一直以來政治避難所的角色。
而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(英語:Junk Bay Chinese Permanent Cemetery)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西南部魔鬼山和照鏡環山東麓的一個墳場,於1989年落成啟用,由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管理。墳場提供普通墓地、續期墓地及非續期墓地。墳場內的一座大型靈灰閣,提供九萬多個骨灰及付費骨殖龕位。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圖左方並沒有墳場。